2019年ASPA侧记(附美女照片和博士劝退指南,慎点,因为都会让你心寒,比你美还比你努力怎么办,脸皮薄心肠黑读不了博)
今年的ASPA会议,讲了一个文章,以CPAR名义合组了4个panels,评了一个panel,参与讨论了一下CPAR的发展。
1
我自己presentation所在的panel,总共只有三篇文章。
1.1 换学校是好事情吗
一个讲学生择校,在威斯康辛密尔沃基,学生可以选不同的公立学校,私立学校,或者chart schools。这个文章利用了密尔沃基教育部门所有school districts的data,从个人到学校到县区连续多年的追踪数据,主要先回答两个问题:
首先是描述性的,到底谁在跳来跳去换学校。其次是看换学校到底能不能提高学生成绩。传统上认为好学生更容易换学校,因为换到更好的学校去能提高学业成绩,归根结底,是好学生造就好学校。中国叫“孟母三迁”效应。
那么到底是不是有这种“孟母效应”呢?
答案是否定的。描述性结果发现少数族裔和disadvantaged的groups反而更容易换,主要是家长的决定。而通过回归分析,发现换了之后呢,普遍成绩下降。这个成绩普遍下降,是不分种族的,但非裔美国人下降最显著;而且也不分学科,阅读和数学都是下降的。
这个数据很丰富,所以接下来应该会有新的文章继续产生。我觉得是很不错的研究。 随便说一句,密尔沃基这个神奇的地方已经产生了好多经典研究了(参见我对《扫地出门》的书评)。
1.2 警察为什么会牺牲自我
另一个是来自对以色列警察的研究,通过深度访谈和小组访谈,研究警察为什么会及什么时候可能risk或sacrifice life for the public causes。这个的确也是公共部门不同于私人部门的地方。不过结论比较散,警察可能牺牲自己的原因分布在好几个不同的层级,例如institutional level的,individual level的,以及environmental level(beyond organization)的因素,但缺乏一个有效的解释框架。这个文章可能要超越单纯的typology夯实逻辑,调整一下framework,可能会好一些。
1.3 老百姓会喜欢女领导吗
我自己讲一个ordinal representation代表性问题,我们之前的研究集中在数量代表性上面,例如增加公共部门的女性官员数量,女性公民的合作意愿在一些领域会提高另一些领域则不明显。这次主要关心的问题是,假如在公共部门里性别的数量代表性已经是一半女性一半男性了,但一种情况是女性当领导,另一种情况是男性当领导,会有什么不同?
我做了不同的实验,结果发现女性当领导虽然能增强女性公民的合作意愿,但与此同时极大降低了男性的合作意愿。不同的实验都是相同的结果。推论就是光有representation没有inclusion是不行的,打破天花板任重道远,在公共部门尤其如此。
听众女性居多,虽然大家表示有部分听不懂我在说什么(主要是公式那部分),但听到最后我鼓与呼要打破glass ceiling,把女性送上领导岗位,还是获得了热烈的掌声。也不奇怪,除了三个presenters是男的,听众全部都是女性。
这个session有点意思是三个不同的文章,不仅是议题不同,而且用了三个不同的研究方法。也充分反映出公管跨学科 “大杂烩”的特点。
要抱怨的是,今年安排的房间很奇怪,可能是因为房间排不过来,所以安排了一个Suite 230,其实是一个客房临时放了张桌子来做presentation。房间七拐八拐,绕得很,对我这种刚离开拐杖两周的人来说,还是个挺艰巨的挑战。
2
CPAR今年有4个panels入选ASPA:
Panel 1: Financing Public and Nonprofit Governance
Mar. 8, Friday, 8:00 – 9:15 am, Room New York
Panel 2: Non-democratic Governance:
Can collabo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help?
Mar. 9, Saturday, 12:15 – 1:30 pm, Room New Jersey
Panel 3: Coproducing Better Policy Outcomes in China:
Open Data, Green Energy, and Bike-Sharing
Mar. 10, Sunday, 3:15 – 4:30 PM, Room Rhode Island
Panel 4: Refining and Redefining
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of Local Governance
Mar. 11, Monday, 11:15 AM – 12:30 PM, Room Senate
我参与讨论的是“Coproducing Better Policy Outcomes in China”这一场,国内的同学略显羞涩,但总体表现都很好,文章也写得很棒。我给了一些我的浅见,希望都能尽快在CPAR发表出来,然后参加明年的Marc Holzer Best Paper Award的评奖。
今年的Marc Holzer Best Paper Award在Section on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早餐会上颁发,最佳论文是Na Tang, Zi Ding和Yanni Xu写的Corruption and Anti-Corruption Research in China: A Critical Review of Chinese Top Journal Publications (1989–2017), http://dx.doi.org/10.22140/cpar.v9i2.159
Runner Up是Wai-Hang Yee, Weijie Wang和Terry L Cooper写的Governing the Neighborhood with Confucian Ideas http://dx.doi.org/10.22140/cpar.v9i2.159
今年SCPA还和CAAPA合作,一起开了个院长论坛。
院长们纷纷表示,不差钱,有编制,欢迎加盟。比如,人大说自己有附小附中,浙大说“一人一(亿)议”,求贤若渴,溢于言表。
3
大家也纷纷表示,知道我就是因为我写的公号,属于网红系列。
根据初步individual和focus group的采访,本公号现郑重宣布承接各类广告,不限招聘,主要照顾各个学校院系的要求。
另外,我也没觉得脑门上刻着“做媒”两字,为什么大家这么信任我?当然既然有同学提出来了,我就说一下,征婚启事也行的,请附生活照片,简历说明,对另一半的期待。
(当然作为过来人说一句,期待不要太高为好。好男人之所以好,完全是靠好女人打磨出来的;反过来也成立。)
反正有上述需要的老师同学可以和我联系。
开会听到最hurt的评论是,你看起来不像做学术的(我old fashion系个bow tie就不学术了,你们啊,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)。
当然,推论就是,我写的论文就基本没人看。
但是我明明是论文写得比公号要好得多啊。我和Norma,Gregg在2016年PAR的论文“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 and the Willingness to Coproduce: An Experimental Study”可是PAR在2018年评选是的highly cited article哦。
当然,现在回头来看这个几年前的论文还是大有可以改进的余地,所以后续的论文就会体现这种改进了。因为我今天和Norma聊了一个多小时,取了点经,会继续把这个往前推进的。不知道Norma是谁,点击这里《从机场小妹到公管大佬:简评Norma Riccucci的贡献》。
4
另外有同学问的关于读博士的事情,我之前写过几篇文章,如果你还没有读过,不妨一读,鸡汤鸡血都有。也可以发给你熟悉的对读博士有兴趣但也疑问的同学。
都是掏心掏肺的话,效果和《如来神掌》差不多。
今日有缘,免费送给你了。
戳这里:
2怎么读,
以及5非要读的话欢迎读公管。
另我要补充一下的是:不是所有优秀本科生,就一定适合读博士。
读博士,简而言之就是“脸皮要厚”,心肠要(黑)“白”。
如果脸皮不厚,就很难接受失败,与自己和解,例如论文被拒啦之类的学界常态。大部分情况下需要容忍数据与模型不匹配,实验结果不显著这种日常的小frustration;如果你不能应对失败或者容忍失败的能力欠佳,读博士可能不是个好选择。
更何况你还得和那些明明可以靠颜值,却比你还优秀努力的人竞争。本届颜值担当上线:
你说你找谁说理去,是不是?所以,还是要厚着脸皮做下去。
另外心肠要“白”,主要是说你要单纯得觉得这事儿有趣。
读博士压力大,其实读完了之后压力更大,找工作,拼tenure,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两个字(家里有矿的另当别论)。你不真心热爱,很容易走偏。
学界有不少类似像翟天临,这样为了名利读博士的,坑导师另说,坑没坑自己,心里没点B数么?
在美国为什么博士论文耗时耗力,其实是个考核,看你是不是会谈起自己的论文两眼放光。因为谈起自己熟悉的领域,而没有表现出nerd的样子,一般来讲,是坚持不了太久的。博士论文是个很好的考验。
所以保持赤子之心,你如果真爱,就保持爱的热情。
如果非要为这份爱加一个期限的话,我希望是一辈子。